本站透過少量的GoogleAdsense廣告以及聯盟行銷用於支持本站營運家扶基金會兒童教養公益用途!
【生活】從防疫險錯失的20萬,看懂「全民普發」為何可能是個糖衣陷阱

【生活】從防疫險錯失的20萬,看懂「全民普發」為何可能是個糖衣陷阱

一位40歲父親的焦慮備忘錄

最近,我寫了篇稍微觸及公共議題的文章,這對我來說是個罕見的舉動。

寫這篇文章,或許會被貼上「關心政治」的標籤。但活到快40歲才開始公開討論這些議題,我想,這不是因為我突然變得熱血,而更像是一個父親對孩子未來的真實焦慮。

我們都希望給下一代一個更好的台灣,但未來不會自動變成我們想要的樣子。如果我們選擇沉默和不思考,那可能連未來「想要的影子」都抓不到。

這份思考,我想從幾年前那場轟轟烈烈的「防疫險之亂」開始說起。

超徵稅收

那筆我「錯失」的20萬,教會我的事

時間拉回全民搶買防疫保單的年代。

當時,我幾乎是辦公室裡唯一反對投保的「異類」。我的理由很單純,甚至有點不近人情:「保險的本質是為了保障我們無法承擔的巨大風險,而不是為了應對一場可預期的感冒。」

結果呢?故事的發展充滿了諷刺。

後來我們全家陸續確診,看著身邊同事、朋友一個個憑著一紙診斷證明領取5萬、10萬的理賠金,我粗估了一下,我們家至少「錯失」了20萬。

「你看吧!就跟你說要買!」家人的這句嘮叨,我到現在還記得。

從短期結果來看,我的決策無疑是「愚蠢」的。但從長期來看,這場亂象的代價是什麼?是保險公司鉅額虧損,是健康險、意外險保費的全面上漲,最終,成本還是由所有需要保障的保戶共同承擔。

這場鬧劇,讓我深刻體會到一件事:短期看似佔到的便宜,往往會在未來,以我們看不見的方式,讓我們付出更昂貴的代價。

而這個劇本,我彷彿在「還稅於民」的議題上,看到了重播的影子。

一個家族旅遊基金的故事,看懂機會成本

如果覺得公共財政太複雜,我們先聽一個簡單的家庭故事。

想像一個大家族,約定好每年每戶都提撥年收入的5%存進「家族旅遊基金」,目標是五年後帶全家老小一起去歐洲玩一趟深度旅行。

今年,因為幾位家人工作表現特別好,獎金領得多,基金裡意外多了一筆「預算外」的收入。

這時,其中一位長輩提議:「我們今年存的錢比預期的多,乾脆每個人先發1萬塊零用錢,開心一下!」

瞬間,家族群組歡聲雷動。大家開心地拿錢去買了新手機、新包包,享受著這筆「天外飛來」的小確幸。

五年後,旅遊的日子到了。大家拿著經濟艙的機票,看著被壓縮到7天的緊湊行程,才猛然發現——如果當年沒有普發那一萬塊,我們本來可以全員升等商務艙,還能在歐洲多待一個禮拜。

為了一時的快樂,我們錯過了一生一次的頂級回憶。

那個被花掉的一萬塊,吃掉的不只是未來的商務艙,更是整個家族共同的美好體驗。這就是「機會成本」最活生生的例子。

超徵稅收

「理債」與「理財」,國家的選擇題

回到國家財政。從理財規劃的角度,我們都知道一個基本原則:在某些時候,「理債」的優先級遠高於「投資」,更高於「消費」。

當國家有超徵的稅收時,這筆錢的意義不該是辦一場全民同樂的煙火大會,而是應該優先被拿去「理債」或做更有價值的「投資」。

我們簡單算一筆帳:

  • 拿去還債:假設國家拿2300億去償還國債,以2%的利率計算,每年能為國庫省下近46億的利息支出。這筆錢年復一年,可以做多少事?
  • 拿去投資:如果將這筆錢投入到國家級的基礎建設、未來產業或人才培育上,只要能創造超過4%的年回報,就能為國家帶來超過92億的長期效益。

當然,國家財政的複雜度遠非如此簡單的計算。但這個思考實驗的重點在於——普發現金,幾乎是所有選項中,對未來效益最低的一個。

我們該問的不是「還錢」,而是「錢去哪了?」

所以,問題的核心從來都不是「我該不該拿回我的錢」,而是:

「我們多繳的稅,政府究竟用到了哪裡?」

  • 如果用途明確:請大方、透明地告訴所有國民,這筆錢是用於填補搖搖欲墜的勞健保缺口、升級了哪條救命的公路,還是在哪個前瞻產業上做了關鍵投資。
  • 如果用途不明:那國會真正該推動的,就不該是短視的「還稅於民法制化」,而是能保障未來的「超徵稅收用途法制化」。

把錢直接發到每個人手上,就像把家族旅遊基金拆成一萬塊的紅包。有人拿去買了包,有人吃了頓大餐,但那筆錢原本可以創造的、屬於「整個家」的長期價值,就永遠消失了。

懶得有結論

懶得有結論

我知道,談論公共議題很容易被貼標籤。但身為一個理財部落客,我相信一件事:理財的智慧,往往就是生活的常識。

一個懂得為長遠目標而延遲享樂的家庭,通常會更富足;一個懂得優先「理債」和「投資未來」的國家,才更有希望。

政治,關乎眾人之事,它應該要能被理性攤開來討論。而信仰,安頓個人心靈,才需要被尊重與保留。

讓我們都勇敢一點,用理財的常識,去思考我們共同的未來。

瑪斯就是懶大, 👉關於我
收聽懶得變有錢Podcast

👉收聽懶得變有錢Podcast

👉前往spotify收聽懶得變有錢
前往spotify收聽懶得變有錢

👉前往youtube收聽懶得變有錢
前往youtube收聽懶得變有錢

👉前往查看推薦書單
查看財務規劃書單

分享:
標籤:
追蹤:

相關文章

【生活】財務規劃與理財頻道成長心得分享

【生活】財務規劃與理財頻道成長心得分享

經營理財頻道與部落格的成長心得!本文分享為何財務規劃的關鍵在於「持續性」而非速度,並強調真正的理財應建立在安全感與正確思維上,助你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理財節奏,實現財務自由。

閱讀更多
【生活】停止抱怨,專注「影響圈」:用心理學破解生活焦慮與無力感

【生活】停止抱怨,專注「影響圈」:用心理學破解生活焦慮與無力感

生活無力、焦慮不安?本文運用心理學「影響圈」概念,教你如何停止無效抱怨,將精力聚焦於可掌控的事物。透過系統化判斷與行動,重新找回對生活的掌控感,提升幸福感與效率,擺脫無盡的負面循環。

閱讀更多
【生活】重建工作與生活動力:四個實用方法助你突破低潮期

【生活】重建工作與生活動力:四個實用方法助你突破低潮期

工作與生活陷入低潮?本文分享四個實用方法,助你突破困境,重拾動力!從避免完美主義、隨手記錄靈感、設定清晰目標,到將娛樂轉化為獎勵,讓你找回熱情,提升效率,邁向更好的自己。

閱讀更多

💰 加入懶得變有錢

每週獲得最新理財心法與投資洞察

每週精選理財文章與市場分析
獨家投資策略與實戰經驗分享
不定期贈送實用理財工具與資源

我們尊重您的隱私,隨時可以取消訂閱

🚀 已有 5,000+ 讀者加入理財成長之路